“订单式”职业教育实现“优质就业”。 视觉中国供图
2020年11月,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开展2021届毕业生线下招聘会。 学校供图
2020年11月,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开展2021届毕业生线下招聘会。 学校供图
2021年春招季,相较于同龄人的焦灼,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陕西工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2018级学生王楠早早吃下“定心丸”——被顶岗实习单位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留用为装配钳工。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专科组陕西赛区一等奖、“海克斯康杯”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技术赛项二等奖……一沓沓奖状印刻着这名00后学生成长路上努力的脚步。也正是在比赛、实习的实践中,他慢慢养成了解决实操问题的能力,拾起进入职场的“敲门砖”。
“找到心仪的工作,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和王楠一样,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安徽商贸”)2021届会计专业学生朱静雯也在竞争中突围,就职于位于芜湖的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
从求职前的惴惴不安到入职后的满心憧憬,朱静雯将心态转变归功于学校多样化的就业指导。“压力和不确定性太大了。”朱静雯坦言,去年年初,疫情来袭,不少学生的就业部署被打乱,安心、准时、高质量就业成了“难事儿”。
朱静雯几乎每天接到就业指导老师线上推送的就业指南,她也抢抓机遇,没错过每一次招聘会和锻炼机会,根据应聘岗位的不同,她优化修改了数次简历。
来自多所高职院校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021届毕业生就业率接近85%,高于往年同期。后疫情时代,众多高职院校正在思考和探索如何能在就业“保卫战”中打出漂亮仗,实现就业率“逆市上扬”,并且教学安排和就业管理上探索出独特的育人之道,使学生求职更有底气与自信。
疫情倒逼高职就业工作思变求新
如果说学生是就业主体,那么高职院校就业战线的工作人员既是前哨站,也是后勤员,他们比学生更先感知到疫情冲击,也必须迅速应变、调整。
过去一年多,从紧张到欣慰,安徽商贸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的心情几经起伏。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该校很多王牌专业面向现代服务业开设,但该类产业恰恰是此次疫情影响的“重灾区”,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受到波及。
该校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王海生注意到,学生们的就业期被迫后延,有人开始重新抉择,还有更多学生试水专升本。
面对挑战,学校主动出击,从2020年2月开始,将就业工作搬到“线上”,通过互联网,持续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服务。
招聘阵地变了,一些观念认识也需要紧跟变化。学校老师更是“下足绣花功夫”,按月调查摸底毕业生就业状况并分类指导,同时将专升本政策解读、企业求职技巧等课程开到“云端”。
但部分在专升本考试中落榜的学生仍面临就业难题。学校专门针对落榜生和未就业毕业生“补办”夏季网络招聘会,组织人事行政、互联网、中小企业等专场网络招聘。最终,学校202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54%;而建档立卡孤残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
而今,对于2021届4000余名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王海生也多了几分信心。他感慨,疫情倒逼就业战线的工作人员工作方式转向多元,只有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才能满足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需求。
疫情来袭,让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朱佳艺感到压力。她介绍:“那段时间,就业单位信息审核、通知学生报名招聘会、给企业发电子邀请函……短时间内整合碎片化信息,给我们带来挑战。”
一些更为灵活的就业工作思路得以应用。例如,面对受冲击较大的酒店和旅游相关专业学生,该校创新性地改变了原本“2.5+0.5”的学制,变半学期实习为一学期,提前让学生适应岗位。
此外,在去年11月的2021届毕业生线下招聘会中,该校特意开辟宣讲直播区,选取和学校长期合作、用工需求大的企业,请企业HR线上介绍学生关心的问题。学生们先在手机上了解情况,若感兴趣,再去展位求职。
朱佳艺感慨,相比往年招聘会,企业工作人员口口相传、许多学生一窝蜂来了解情况的忙乱,直播荐岗更有针对性,也助推就业服务实现从线下普适型服务到线上精细化服务的转型升级。
互联网在高职学子就业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贺继伟也表示,通过搭建“工职云就业”平台,该校打出“线上空中双选+线下专场招聘”组合拳,开展了30余场线下专场招聘、10余场线上空中双选会,600余家用人单位和1500余名毕业生参与其中,求职专业契合度、已就业学生满意度,均创新高。
探索建立全链条、贯通式、全生涯的就业教育
妙招、奇招、险招,在疫情逆境下,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但要想让广大毕业生持续获得市场青睐,还需从教育源头注入就业基因,这就要求学生克服“懒就业”“慢就业”的被动状态。
贺继伟表示,小部分学生存在就业畏难心理。一年多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定期搜集信息,帮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引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同时,坚持“一对一”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创业分类指导服务,甚至细化到简历撰写与诊断、签订三方协议、档案去向及查询、数码照片采集等层面,引导每位学生练好内功,从容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也一直让学生从整体上考虑职业规划,从大一开始就开设必修课《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为毕业生定制“贯通式”生涯教育服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分层次、分阶段开展思政教育、大学生涯规划、职业意识、素质拓展等课程,测验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实用技能。
“之前的生涯教育课程设计中,多鼓励学生探索‘内因’,提升求职礼仪技巧、专业课程竞争力等。”朱佳艺说,后疫情时代,老师更新了章节,强化外部环境课程。比如,会讲社会上出现的新职业、新岗位,以及岗位需求的新变化、职业发展新趋势……
而陕西工院也打出重拳,对2020届各院系学生就业工作的工作实绩、工作机制、工作内容和重点领域等量化考核。该校就业处、校企合作处负责人卢文澈表示,交出高质量就业答卷,更离不开学校一直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大赛、模拟招聘、就业之星评比等活动,送上全链条、全生涯的就业教育,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因此,课程、讲堂、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五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成为陕西工院学生快速成长、顺利就业的“利器”。该校打造近百个学生社团,为社团提供实训基地,引导学生在课余孵化好点子、好创意,切实提高职场竞争力。
王楠就是受益者之一。他高考后陷入迷茫,认为自己与考上本科的同学相比,输在“起跑线”。但入学后,无论是老师、优秀毕业生的教导,还是社团学长学姐“传帮带”,帮他一步步找准了“人生坐标”。
他还自学画图、编程软件,眼下,他规划了一条就业道路:参加技能比武、参与科研创新、成为技术骨干。
入学就应加强学生适应力教育
经过抗疫洗礼,对于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而言,校企、校地合作、招聘等老生常谈的话题被涂抹上新的亮色,高职就业必须因时而变、因势而新成为共识。目前,政府、社会、大学、企业等多方力量共聚资源,给高职学生就业带去更多红利。
一些尝试正在进行。陕西工院就建起就业管理长效机制,结成全校就业共同体,让院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与毕业生面对面、与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面对面、与合作企业面对面;就业指导处工作人员每人定向联络1个院系,每周开展联络工作,对就业数据及时分析、商讨对策。
卢文澈介绍,2017年5月,陕西工院成立校企协同育人战略联盟,一次性签约58个订单班,2018届毕业生就业就出现大幅度增长。借鉴这一经验,学校密切联系行业、企业、政府。2021年,学校企业已增至150家,66个订单班覆盖学校80%以上专业。“强化企业在校内实训教学环节和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的双向参与和评价机制,实现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
“校企应达成共识,不一定要采取大综合、全覆盖的招聘形式,要将招聘做得多样化、专业化,比如按地域、行业定向招聘。”朱佳艺觉得,后疫情时代,企业用工需求是旺盛的。但高质量就业,不仅是为了那一串就业率数据。从入学开始,就加强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教育,应是高校就业工作的改革方向之一。
在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负责人看来,以往,就业招聘会往往集中在下半年,现在要谋划常态化的校招服务,覆盖全年时段。
他还谈到,后疫情时代,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双创工作改革,及时对接有创业热情的学生,推动劳动就业部门和各类机构、孵化器向学生开放,提供场地、政策、资金支持一条龙服务。
(原题为《后疫情时代,高职打响就业“保卫战”》)
2020年11月,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开展2021届毕业生线下招聘会。 学校供图
2020年11月,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开展2021届毕业生线下招聘会。 学校供图
2021年春招季,相较于同龄人的焦灼,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陕西工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2018级学生王楠早早吃下“定心丸”——被顶岗实习单位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留用为装配钳工。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专科组陕西赛区一等奖、“海克斯康杯”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技术赛项二等奖……一沓沓奖状印刻着这名00后学生成长路上努力的脚步。也正是在比赛、实习的实践中,他慢慢养成了解决实操问题的能力,拾起进入职场的“敲门砖”。
“找到心仪的工作,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和王楠一样,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安徽商贸”)2021届会计专业学生朱静雯也在竞争中突围,就职于位于芜湖的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
从求职前的惴惴不安到入职后的满心憧憬,朱静雯将心态转变归功于学校多样化的就业指导。“压力和不确定性太大了。”朱静雯坦言,去年年初,疫情来袭,不少学生的就业部署被打乱,安心、准时、高质量就业成了“难事儿”。
朱静雯几乎每天接到就业指导老师线上推送的就业指南,她也抢抓机遇,没错过每一次招聘会和锻炼机会,根据应聘岗位的不同,她优化修改了数次简历。
来自多所高职院校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021届毕业生就业率接近85%,高于往年同期。后疫情时代,众多高职院校正在思考和探索如何能在就业“保卫战”中打出漂亮仗,实现就业率“逆市上扬”,并且教学安排和就业管理上探索出独特的育人之道,使学生求职更有底气与自信。
疫情倒逼高职就业工作思变求新
如果说学生是就业主体,那么高职院校就业战线的工作人员既是前哨站,也是后勤员,他们比学生更先感知到疫情冲击,也必须迅速应变、调整。
过去一年多,从紧张到欣慰,安徽商贸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的心情几经起伏。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该校很多王牌专业面向现代服务业开设,但该类产业恰恰是此次疫情影响的“重灾区”,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受到波及。
该校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王海生注意到,学生们的就业期被迫后延,有人开始重新抉择,还有更多学生试水专升本。
面对挑战,学校主动出击,从2020年2月开始,将就业工作搬到“线上”,通过互联网,持续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服务。
招聘阵地变了,一些观念认识也需要紧跟变化。学校老师更是“下足绣花功夫”,按月调查摸底毕业生就业状况并分类指导,同时将专升本政策解读、企业求职技巧等课程开到“云端”。
但部分在专升本考试中落榜的学生仍面临就业难题。学校专门针对落榜生和未就业毕业生“补办”夏季网络招聘会,组织人事行政、互联网、中小企业等专场网络招聘。最终,学校202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54%;而建档立卡孤残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
而今,对于2021届4000余名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王海生也多了几分信心。他感慨,疫情倒逼就业战线的工作人员工作方式转向多元,只有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才能满足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需求。
疫情来袭,让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朱佳艺感到压力。她介绍:“那段时间,就业单位信息审核、通知学生报名招聘会、给企业发电子邀请函……短时间内整合碎片化信息,给我们带来挑战。”
一些更为灵活的就业工作思路得以应用。例如,面对受冲击较大的酒店和旅游相关专业学生,该校创新性地改变了原本“2.5+0.5”的学制,变半学期实习为一学期,提前让学生适应岗位。
此外,在去年11月的2021届毕业生线下招聘会中,该校特意开辟宣讲直播区,选取和学校长期合作、用工需求大的企业,请企业HR线上介绍学生关心的问题。学生们先在手机上了解情况,若感兴趣,再去展位求职。
朱佳艺感慨,相比往年招聘会,企业工作人员口口相传、许多学生一窝蜂来了解情况的忙乱,直播荐岗更有针对性,也助推就业服务实现从线下普适型服务到线上精细化服务的转型升级。
互联网在高职学子就业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贺继伟也表示,通过搭建“工职云就业”平台,该校打出“线上空中双选+线下专场招聘”组合拳,开展了30余场线下专场招聘、10余场线上空中双选会,600余家用人单位和1500余名毕业生参与其中,求职专业契合度、已就业学生满意度,均创新高。
探索建立全链条、贯通式、全生涯的就业教育
妙招、奇招、险招,在疫情逆境下,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但要想让广大毕业生持续获得市场青睐,还需从教育源头注入就业基因,这就要求学生克服“懒就业”“慢就业”的被动状态。
贺继伟表示,小部分学生存在就业畏难心理。一年多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定期搜集信息,帮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引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同时,坚持“一对一”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创业分类指导服务,甚至细化到简历撰写与诊断、签订三方协议、档案去向及查询、数码照片采集等层面,引导每位学生练好内功,从容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也一直让学生从整体上考虑职业规划,从大一开始就开设必修课《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为毕业生定制“贯通式”生涯教育服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分层次、分阶段开展思政教育、大学生涯规划、职业意识、素质拓展等课程,测验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实用技能。
“之前的生涯教育课程设计中,多鼓励学生探索‘内因’,提升求职礼仪技巧、专业课程竞争力等。”朱佳艺说,后疫情时代,老师更新了章节,强化外部环境课程。比如,会讲社会上出现的新职业、新岗位,以及岗位需求的新变化、职业发展新趋势……
而陕西工院也打出重拳,对2020届各院系学生就业工作的工作实绩、工作机制、工作内容和重点领域等量化考核。该校就业处、校企合作处负责人卢文澈表示,交出高质量就业答卷,更离不开学校一直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大赛、模拟招聘、就业之星评比等活动,送上全链条、全生涯的就业教育,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因此,课程、讲堂、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五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成为陕西工院学生快速成长、顺利就业的“利器”。该校打造近百个学生社团,为社团提供实训基地,引导学生在课余孵化好点子、好创意,切实提高职场竞争力。
王楠就是受益者之一。他高考后陷入迷茫,认为自己与考上本科的同学相比,输在“起跑线”。但入学后,无论是老师、优秀毕业生的教导,还是社团学长学姐“传帮带”,帮他一步步找准了“人生坐标”。
他还自学画图、编程软件,眼下,他规划了一条就业道路:参加技能比武、参与科研创新、成为技术骨干。
入学就应加强学生适应力教育
经过抗疫洗礼,对于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而言,校企、校地合作、招聘等老生常谈的话题被涂抹上新的亮色,高职就业必须因时而变、因势而新成为共识。目前,政府、社会、大学、企业等多方力量共聚资源,给高职学生就业带去更多红利。
一些尝试正在进行。陕西工院就建起就业管理长效机制,结成全校就业共同体,让院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与毕业生面对面、与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面对面、与合作企业面对面;就业指导处工作人员每人定向联络1个院系,每周开展联络工作,对就业数据及时分析、商讨对策。
卢文澈介绍,2017年5月,陕西工院成立校企协同育人战略联盟,一次性签约58个订单班,2018届毕业生就业就出现大幅度增长。借鉴这一经验,学校密切联系行业、企业、政府。2021年,学校企业已增至150家,66个订单班覆盖学校80%以上专业。“强化企业在校内实训教学环节和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的双向参与和评价机制,实现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
“校企应达成共识,不一定要采取大综合、全覆盖的招聘形式,要将招聘做得多样化、专业化,比如按地域、行业定向招聘。”朱佳艺觉得,后疫情时代,企业用工需求是旺盛的。但高质量就业,不仅是为了那一串就业率数据。从入学开始,就加强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教育,应是高校就业工作的改革方向之一。
在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负责人看来,以往,就业招聘会往往集中在下半年,现在要谋划常态化的校招服务,覆盖全年时段。
他还谈到,后疫情时代,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双创工作改革,及时对接有创业热情的学生,推动劳动就业部门和各类机构、孵化器向学生开放,提供场地、政策、资金支持一条龙服务。
(原题为《后疫情时代,高职打响就业“保卫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朵达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朵达福利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